攀枝花市人民政府网站 站群 今天是:

攀枝花市财政局

传家风立家规树新风系列文章:清白传家为上策 四知处事是良图

发布时间:2018-06-19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0

清白传家为上策 四知处事是良图

 

传家风立家规树新风文章,摘自2017年2月10日《中国纪检监察》杂志第3期

 

在浙江省龙泉市住龙镇碧龙村,有一所饱经沧桑、古朴幽静的民居——杨家大屋,这是东汉名臣杨震后人中的一个支系的居所。

  清嘉庆年间,居住在福建连城杨家畈的杨震后人迁居至此,并建造了这座占地2700平方米的宅院。整座建筑共分三进,第一进为门厅,第二进为正厅名“四知堂”,第三进名“缵德堂”,宅院两侧均设隔板住房,最多时共住有20户100余人。200多年来,在这座宅院正厅的“四知堂”中,木质屏风上始终悬挂着杨震的画像,屏风两侧的立柱上张贴着这样一副楹联,“清白传家为上策,四知处事是良图”。这彰显着碧龙杨氏对祖先因刚正不阿、自律廉洁而流芳百世的骄傲之情。

  暮夜却金留美名

  杨震,字伯起,东汉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人,是东汉中期著名学者,被誉为“关西夫子”。出仕为官后,杨震“暮夜却金”的故事,广为传颂,因此被称为“四知先生”或“四知太守”。

  杨震少年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20岁后,自费设塾授徒,培育人才。杨震教学坚持“有教无类,不分贫富”,秉承“清白正直,身教为先”的教育方法,不仅给学生传授书本知识,还教学生自立自强的做人道理,且以身作则。有一次,学生们见老师既要讲学又要种田,非常辛苦,就偷偷到田里帮他。杨震发现后直接拔掉禾苗重新播种,并教导学生:勤劳清白的秉性要靠一点一滴的小事养成。我今天接受你们的帮助,明天就有可能接受别人更大的帮助,懒惰和贪欲就是这样逐渐养成的。你们记住,不贪一粒米才会拒千金。

  杨震屡次拒绝朝廷的征召,直到50多岁时,在大将军邓骘的召请下,才出仕为官。为官之后,他坚持清正廉洁,并时刻注重自律,成就了流芳百世的“清名”。在荆州刺史任中,杨震曾荐举才华出众的王密为昌邑县令。数年后,杨震调任东莱郡太守,路经昌邑县时,王密迎之郊外。夜里,王密前往馆驿拜见杨震,见室内无外人,便从怀里取出黄金十斤相赠。杨震拒受,并语重心长地说:“我知君,君何不知我?”王密趋前低声说:“暮夜之中无人知晓。”杨震正色道:“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能说无人知晓呢?”王密羞愧而去。

  据史料记载,杨震为官十几年,生活十分简朴,不修豪华宅府,常以素菜为食,出门的时候,坚持步行或用自己的交通工具,不乘坐朝廷给他准备的马车。有人见他做了大官,家里还是那样的清苦,就劝他购置些产业。杨震却说:“让以后的世人称他们是清官的子孙,我用这个留给他们,不也是很丰厚吗?”

  “四知”遗风传后世

  杨震不但对自己要求严格,而且治家严谨。在他的要求和影响下,其子孙大都博学清廉,多个子孙都以“清白吏”而誉满天下。据史书记载: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代代“能守家风,为世所贵”,成为“东京名族”。

  杨震的三儿子杨秉自律极严,尤以“三不惑”即不饮酒、不贪财、不近色而闻名于世。杨秉任刺史,严格按照自己任职的日数接受俸禄,多出的俸禄坚决不要。杨秉的故吏曾拿百万钱财送给他,但他闭门不受。

  杨秉之子杨赐,官至司徒、司空、太尉,也以清正廉洁、无私无畏而闻名。《后汉书·杨震列传》中载有杨赐的奏章。在文中,他弹劾贪官,锋芒毕露,继承了杨震的风骨。杨赐之子杨彪,亦官至太尉。公元189年,相国董卓想迁都关中,百官无敢反对者,唯有杨彪挺身而出,严词反驳。

  杨奇是杨震长门曾孙,“少有大志,不以家势为名,与英才俊杰为友,不和豪强富贵者来往”,又精通经学,“才情聪明敏锐,门徒常有二百人”。他不献媚求荣,敢于直言,汉灵帝曾说他:“你脖项硬直,不低头屈项,真正是杨震的子孙。”

  杨震的“四知遗风”,不仅影响着杨震的直系后代,也对整个杨氏家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大师杨时,官显名扬,但他非常廉洁,奉法爱民,“不枉费公家一钱”。他一生没买过一亩地,没盖过一间好房子。南宋爱国诗人杨万里,也是一个清正廉洁的好官。他退休回乡后,家里只有父亲留下的一栋老屋,仅可遮风避雨。宋宁宗称他为“当今廉吏”。

  历久弥新惠今人

  一堂留正气,“四知”仰高风。经过近2000年的变迁,杨震后人的踪迹已遍布全国多个省区市,甚至海外。虽然已经相互隔绝,但多数支系都沿袭着“四知堂”“清白堂”等堂号,以纪念一身正气、廉洁自律的先祖杨震,并提醒自己严守家训,自勉自励、自警自省。繁衍生活在碧龙村的这一支系也是如此。

  革命战争年代,在碧龙村杨家大屋的“四知堂”内,诞生了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的指挥心脏——中共龙(泉)遂(昌)县委。粟裕、刘英率领红军挺进师在此驻扎,许多杨氏后人投身革命,有10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41年,国民党军队包围了碧龙村。当时,共产党领导的浙南游击战争正开展得如火如荼,敌人将矛头指向碧龙村党组织领导者、游击队队长杨达銮。敌人将杨家大屋内的男女老少关进大庙,大屋四门紧锁,他们计划烧掉杨家大屋,逼迫杨达銮现身。杨达銮得知消息,毅然挺身而出,他说:“能用我一人的生命换来几百人的自由,保住杨家祖屋,我死也值得!”同年12月,杨达銮在福建浦城高溪村英勇就义,时年33岁。

  时至今日,虽然时代和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杨震为后人留下的清白、自律的精神遗产,依然散发着无穷的魅力。现今,在碧龙村,杨氏子孙有100余户,400余人。这些杨震后裔,始终恪守祖训,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都严格自律。杨震第66代后裔杨欣发曾任上东乡乡长。期间,有一位老板为了揽得乡政府建房工程,偷偷在杨欣发的抽屉里塞了一个装满现金的信封,杨欣发发现后立即找到王某退还了钱。碧龙村村民杨斌,也是杨震的第66代后裔,任东升小学基建科负责人期间,学校的项目施工单位负责人给其送了拜年红包,但都被他如数退还。碧龙村党支部书记杨洪春,是杨震的第67代后裔。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正是林区林业政策开放的时候,许多客商前来经营木材生意,其中有一个客商是杨洪春的初中同学。有一次,这个初中同学为了得到杨洪春的帮助,便乘夜拜访杨洪春,并送了一个大红包。原本还与同学畅谈读书往事的杨洪春,看到红包后,脸色大变,不仅严词拒绝,还为其讲述了杨震“暮夜却金”的故事。这位同学听后,羞愧得满脸通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