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家风立家规树新风系列文章:天下之本在家
发布时间:2018-06-19 选择阅读字号:[ 大 中 小 ] 阅读次数: 0
天下之本在家
传家风立家规树新风文章,摘自2017年2月10日《中国纪检监察》杂志第3期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家”。
——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
【出处】《孟子·离娄章句上》。原句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释义】“国家”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概念,中华文化是家国文化,国和家紧密相连。孟子强调,要平治天下,就必须国家有道,家风纯朴。先秦时期,“天下”可理解为大一统的国,“国”一般指当时的诸侯国,“家”多指家庭家族。孟子用严密的逻辑说明国、家、人三者的关系。说到底,国家的政治、家庭的风气、个人的修养,关系着社会的繁荣和稳定。
【阐释】
《周易》曰:“天地交,泰”,天地相交、阴阳和合,才有万物通泰繁荣的景象。夫妇好合而有子息,人丁兴旺方能繁荣家业。人以德立身,而德行扎根始于家庭教育。《说文解字》中“教”字解释为“上所施,下所效也”;“育”为“养子使作善也”。所以家庭教育重在父母以身作则,为子女树立榜样,正所谓“爱子,教之以义方”。
“百善孝为先”,周文王姬昌从小每天都跟父母问安,如果父母寝食不安,就十分担忧,走路都会踉跄。这种孝心孝行被他的儿子周武王姬发、周公姬旦继承和发扬。兄弟齐心协力,为王朝功业打下坚实基础,其家道因仁德而光大,这是周王朝得以存在八百年,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长久朝代的重要原因。
家庭教育不仅要树立正面榜样,还要及时纠正过失。“家人嗃嗃,悔厉吉;妇子嘻嘻,终吝。”其意是说,父母作为一家的“严君”,应当严词厉色地纠正子女的错误,子女越早改正错误,以后才会越顺利。否则,嘻嘻哈哈得过且过,最终吃亏的还是孩子。梁朝名臣王僧辩在湓城统帅三千士卒时已经四十多岁了,而言行稍有不当,母亲仍用棍棒教训他,但他却成就了功业。相反,梁元帝时有一位学士,因为聪明有才,从小就被父亲宠爱。一句话说得漂亮,就被到处宣扬;做错一件事,却被百般粉饰。结果此人养成了粗暴傲慢的习气,最后竟因说话不检点被抽肠祭战鼓。真是“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
家庭教育形成家风,无论好坏都被子孙承传下去,结出善恶果实。汉朝有一位于公,是东海郯城县的狱吏、郡决曹。于公决断狱案十分公平,深受郡中百姓爱戴,后来为他建立了于公祠。于公的儿子定国,从小效法父亲、恭谨明断,从御史一直做到丞相;孙子永也官至御史大夫。
相反,秦朝李斯早年受到厕中鼠和仓中鼠的启发,认为一个人有无出息就像这老鼠,在于能不能给自己找到一个优越的环境。本着“老鼠哲学”,他坐到丞相之位。李斯为自己找到了任其啃食的“粮仓”,也不忘安顿子女。长子李由做三川郡守,掌握着军政大权,其他子女也都与皇室缔结连理。始皇死后,急于事功的李斯终与宦官赵高合谋,篡改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最终为赵高所忌,李斯父子被腰斩于市,灭门三族。
鲜活的历史典故,正应了《周易·文言传》所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故此,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家教,诸葛亮诫子格言、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都是在倡导优良家风。
家是小的国,国是大的家。家与国紧密相连。《孝经》说:“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意思是一个人居家处事都能有条有理,他的治事本能一定能移作处理公务。反之,为官者如果不能整齐家人、率导为善,就无法引导他人向善。《大学》说:“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德以位叙”,德行善恶凭借职位彰显出来,职位越高,影响面就越大。家风的传播亦复如是,所谓“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大学》这段话放在当下来理解,领导干部是“排头兵”,如果能够率导家人、仁爱为本、廉洁持家,就能将和善家风传递给千家万户,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