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人民政府网站 站群 今天是:

攀枝花市财政局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财政预决算

关于攀枝花市2008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9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发布时间:2009-11-12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0

——2009年2月17日在攀枝花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市财政局局长刘德顺

  我受市人民政府的委托,向大会作攀枝花市2008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9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8年全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及主要工作

  2008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各级、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四个倾力打造”,认真执行市八届人大三次会议的决议,充分履行财政职能,一手抓增收节支,一手抓抗震救灾,负重运行,奋力跨越,克服了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困难,促进了经济较快增长和社会和谐稳定。

  (一)全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8年,全市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927,257万元,其中按照现行财政体制规定属于中央、省级收入459,622万元。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67,635万元,占预算的104.4%,比上年增收113,980万元,增长32.2%。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16,055万元,占预算的101.1%,比上年增收57,816万元,增长22.4%。

  2008年全市地方财政支出实际执行763,807万元,占预算的98.3%,比上年增支191,242万元,增长33.4%。其中:一般预算支出595,334万元,占预算的98.4%,比上年增支125,388万元,增长26.7%。

  根据快报数据,2008年全市财政收支试算平衡情况是:地方财政收入467,635万元,加上级补助收入296,999万元和上年结余收入16,149万元,收入总计780,783万元。收入总计减去当年财政支出763,807万元、上解上级支出2,539万元后,年终滚存结余14,437万元,实现了收支滚动平衡目标。

  (二)市本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8年市本级地方财政收入实际完成264,778万元,占预算的100.1%,比上年增收40,000万元,增长17.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70,657万元,占预算的100.1%,比上年增收23,493万元,增长16%。

  2008年市本级地方财政支出实际执行353,677万元,占预算的98.1%,比上年增支64,288万元,增长22.2%。其中:一般预算支出273,886万元,占预算的98%,比上年增支35,641万元,增长15%。2008年市本级财政支出中,人员支出80,702万元,占22.8%;日常公用支出8,072万元,占2.3%;项目支出264,903万元,占74.9%。

  根据快报数据,2008年市本级财政收支试算平衡情况是:地方财政收入264,778万元,加上级补助和下级上解收入299,193万元及上年结余收入6,757万元,收入总计570,728万元。收入总计减去当年财政支出353,677万元、补助下级支出207,681万元和上解上级支出2,539万元后,年终滚存结余6,831万元,实现了收支当年平衡目标。

  上述预算执行数据在决算编制汇总和结算事项办理完毕后,还会有些变化,届时再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

  (三)全市财政主要工作

  1、聚财筹资,地方财力规模再上台阶

  地方财政收入实现新突破。2008年前八个月,受宏观调控的影响,土地市场十分疲软,土地出让金收入严重短收;后四个月,受地震灾害、金融危机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部分企业停产或减产,钢材、钒钛等主导产品价格大幅下跌,经济发展受到较大影响,加之执行支持发展的财税减收政策,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增幅逐月下滑、收入目标一度难以实现。对此,市政府认真分析经济和财税形势,果断采取措施,圆满完成了收入目标并实现了一定超收,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在前五年连续高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了32.2%的增长速度,收入规模实现了新的突破。一是建立政企协调机制。加强与攀钢的协调配合,积极推进攀钢整体上市,在攀钢大力支持下,市本级土地出让金收入预算圆满完成。二是完善财税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税收征管,加大税收稽查力度,积极清收欠税,有效防止税源流失。三是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启动煤炭产量远程监控系统,率先在全省开发了“政府非税收入执收单位管理系统”,及时组织非税收入入库。

  争取上级支持取得新成效。及时兑现了向上争取资金、政策和项目的财政奖励政策,有效调动了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成功争取到了省对攀煤集团移交社会职能机构给予转移支付补助的政策,切实缓解了我市接收移交学校带来的巨额支出压力。针对省调整二滩水电站税收分享办法导致我市收入减少的情况,经过努力,争取到了省里的补助政策,维护了我市既得利益。“8·30”地震发生后,积极向中央、省汇报灾情,反映困难,争取到上级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补助资金30,934万元。全市共争取上级专项补助资金超过17亿元,增长70.1%,剔除中央、省对我市地震灾害的补助,同口径比较增长40.5%。

  筹集发展资金拓展新渠道。合理利用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优惠贷款,及时办理世界银行贷款攀枝花市环境治理项目和日元贷款攀枝花水环境治理项目提款报账,促进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完善招商引资资金管理办法,建立招商引资激励机制,及时兑现各项招商引资政策,调动了各级、各部门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发挥财政资金导向和粘合作用,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有效缓解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

  2、突出中心,支持经济发展措施有力

  按照“四个倾力打造”的要求,结合经济发展形势,确定了“完善手段、放大效应、突出重点”的支持发展思路。

  完善政策手段。设立了钒钛产业发展、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完善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财税优惠政策;制定了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措施。

  放大资金效应。通过财政注资、风险补偿等方式,壮大了市金鼎担保公司;出台激励措施,鼓励县区组建担保公司;支持组建会员制担保公司,建立和完善了担保体系,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以政府投资为主导,设立了创业风险投资资金,组建了市创业风险投资公司。整合产业发展资金,采取财政贴息、资产注入等方式,做大做强市级政府融资平台,放大资金效应,全力支持经济发展。

  突出发展重点。市本级安排支持工业经济发展方面的资金9,437万元,重点支持了节能减排、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和特色工业发展,切实保障了煤、电、油、运等生产要素的供应,积极推进企业改制,落实支持企业发展的各项财税优惠政策,促进园区经济和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市本级安排农林水事务支出8,843万元,重点支持农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特色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农业生产救灾防灾体系建设,保障集体林权制度和兽医体制改革,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兑现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家电下乡等惠农补贴资金,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市本级安排第三产业发展资金1,264万元,重点支持了攀西烟草物流中心、市粮食物流中心、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建设,培育了社区服务,推动了现代服务业发展;改善了旅游基础条件,完善了一批景区旅游接待服务设施,支持旅游业加快发展。

  3、有保有压,公共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全力保障抗震救灾工作。一是及时保障抢险救灾。“8·30”地震发生后,全市立即启动抗震救灾应急预案,确定了“调度资金保急需、灾情稳定作分配”的保障模式,开通了资金拨付“快速通道”,市级以上财政安排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资金32,280万元,并争取开行贷款5,000万元,全力保障抗震救灾工作。二是制定了灾后重建财政补助政策。出台了灾区困难群众临时生活救助、地震灾害遇难人员家属抚慰金、城乡居民过渡期安置以及灾后恢复重建等政策措施。三是严格压缩开支。为支持抗震救灾,市级机关事业单位的日常公用经费在年初预算基础上压缩5%,各级、各部门停止购置非应急抢险的公务用车。四是切实加强资金管理。出台了加强救灾资金监管的相关制度,整合监管力量,严格监督检查。

  全面落实民生工程预算。全市用于八大民生工程资金18.7亿元,其中市县两级财政安排4亿元,争取上级补助6.1亿元,筹集其他资金8.6亿元。这些资金是在经济下滑导致增收乏力,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导致支出大幅增长的情况下,通过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筹集的。实施民生工程,有效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全面落实了义务教育阶段各项补助政策,进一步完善了城乡医疗卫生条件,顺利实施了保障性住房建设,显著改善了交通条件和人居环境。

  大力支持“创卫”“创模”工作。市本级财政投入“创卫”、“创模”资金超过1亿元,专项用于建立巩固“创卫”成果的长效机制,大力支持企业污染治理、环保能力建设、摩梭河和沿江污染整治、淘汰落后产能等,并建立了“创模”资金筹集、安排、拨付、监督的协调机制,保证了“创模”工作的顺利推进。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全市财政安排社会保障和就业资金150,255万元,增长57.5%,重点支持了攀钢医保并轨,原城镇集体企业职工和返城知青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就业再就业,“金保工程”建设等工作;启动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提高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水平,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

  促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全市安排教育支出71,812万元,继续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困难寄宿学生提供肉食补贴,对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以助学金等形式对家庭经济困难的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给予资助。市本级安排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1,500万元,比2007年增长29.9%,重点支持钒钛磁铁矿开发及钒钛特色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组织实施重大关键技术和瓶颈技术攻关,增加社会公益研究和科技基础建设投入。全市安排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6,756万元,重点实施体育场馆设施改造,支持市属文艺团体改革,加快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和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全市安排医疗卫生支出26,939万元,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财政补助资金,支持城乡医疗救助、惠民医疗、重大疾病防治和社区卫生服务,着力改善农村医疗条件,提升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积极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三聚氰胺检测和患儿免费检查治疗。优先支持公共交通,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增添和更新营运车辆,提高了公交公司政策性亏损补贴金额。继续加大计划生育、档案等其他社会事业的投入,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努力维护社会稳定。全市安排公共安全支出40,954万元,重点支持了天网工程、政法队伍装备设施建设、武警部队“四配套”设施建设、攀钢等大企业周边治安环境整治、清理劝返三无人员、全市平安创建活动和创综治全国优秀市等工作,安排专项资金支持赴藏区开展工作,努力维护奥运会期间社会稳定,切实加大对群众信访工作的投入,妥善处理关系群众利益的问题,努力营造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

  4、完善体制,县区财政困难有效缓解

  完善了市以下分税制体制。按照“坚持财力下倾,促进共同发展”的原则,进一步理顺了市与县区的事权和财权关系,完善了市以下分税制财政体制:将原市级固定收入契税、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和教育费附加收入下划县区,并调整了市、区城建税分享办法;将城市设施配套费、排污费、水资源费、水土流失费等部分非税收入实行市、区共享;将“不分享企业和行业”新办独立法人企业缴纳的税收和部分非税收入下划县区共享;完善扩权强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试点县加快发展。

  建立了市对县区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按照县区人均财力与全市人均财力差额、财政供养人员和转移支付系数,确定市对县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金额,促进了全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建立了市对县区的激励约束考核机制。把经济发展、增收节支、化解债务、财政改革、监督管理、收支平衡等作为激励约束考核的因素,调动了县区政府发展经济、增收节支、自求平衡的积极性。

  理顺了县区间横向税收分配关系。按照“理顺征管关系、保障既得利益、实行增量共享”的原则,理顺了三区之间交叉纳税企业税收征管关系,出台了市内企业跨区域分支机构税收征管办法,进一步规范税收征管秩序。

  2008年,全市县区级地方财政收入增幅较市级高39.6个百分点,县区级收入占全市收入的比重为43.4%,较2007年提高7个百分点,县区财政困难得到有效缓解,人均财力进一步提高,市与县区以及县区间的财力差距进一步缩小。

  5、多管齐下,财政管理改革成效显著

  部门预算改革不断拓展。完善了市级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管理办法;加强对部门人员、资产等基础数据的管理,建立了预算管理与人事管理、资产管理相结合的约束机制和审核机制;出台了项目支出绩效考评管理办法,开展了绩效考评试点工作。

  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首次将政府采购专项资金预算纳入年初部门预算编制范围,完善了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和计划执行的相关制度,建立了政府采购预算财政内部审核程序。2008年市本级共完成政府采购10,828万元,资金节约率为13.8%。

  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推进。大力推进了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截止2008年底,全市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已全部化解,37个乡镇完成“乡财县管”改革,占乡镇总数的84.1%。

  财政监督力度不断加大。对2007年全市十大惠民行动资金进行了专项检查,检查金额达70,500万元;加大了5万元以上项目的财政专项资金跟踪检查力度;完善部分财政资金分配的公示制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积极开展行政事业单位收支轮查、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等专项检查工作,切实维护财经秩序。

  积极开展投资评审工作。全面推进了政府投资项目评审制度的实施,发挥了财政投资评审职能,对铁路沿线卫生整治、车管所迁建等20个工程项目进行了事前控制性评审,审减金额达1,824万元,审减率为26.2%,规范了投资管理,降低了投资成本,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各位代表,2008年的财政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收支矛盾仍然比较突出,部门预算精细化管理还需进一步加强,专项资金使用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预算约束力还需进一步增强。为此,我们将认真听取各位代表和委员的意见和建议,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加以解决。

  二、2009年财政预算草案及工作重点

  2009年,全市财政收入形势不容乐观。一方面,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生的不利变化对我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将进一步显现,全市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税源减少,财政增收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执行增值税转型、取消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等财税减收政策,将直接减少地方财政收入。与此同时,中央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采取扩大投资和刺激消费等措施拉动经济增长,省、市出台的加快灾后恢复重建、支持企业发展、激活房地产市场等政策,以及我市实施“四个倾力打造”发展战略,将有助于全市经济止滑提速和爬坡上行,从而增加税源;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攀钢整体上市将补缴有关税费,也将增加财政收入。增收、减收因素品叠后,全市和市本级财政收入都将保持一定的增长,但增幅有限。

  2009年,财政支出压力十分巨大。一是加快灾后恢复重建步伐,需要财政加大投入力度。二是兑现中央、省、市出台的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各项政策,将增加财政支出。三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快投资力度,落实扩大内需等政策,需要财政大量投入。四是构建和谐社会,实施民生工程,加大民生领域的投入,需要增加财政支出。

  总体看,2009年全市财政工作机遇和挑战同在,增收和减收因素并存,实现财政收支平衡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一)2009年财政预算草案

  2009年全市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市委八届六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执行积极财政政策,紧紧围绕“四个倾力打造”,保障经济发展,保障民生民本投入,保障灾后恢复重建,狠抓收入征管,狠抓管理创新,压缩一般项目开支,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1、全市财政预算草案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结合经济增长目标,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安排487,420万元,同口径增长10%,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29,790万元,同口径增长13.1%。剔除落实增值税转型改革、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政策调整变化的影响,全市财政收入比上年实际完成数仅增长4.2%。

  按现行财政体制计算,全市当年可用财力总额656,841万元。根据《预算法》收支平衡的规定,相应安排支出656,841万元,比上年增加16,179万元,增长2.5%。其中:一般预算支出499,211万元,比上年增加10,129万元,增长2.1%。

  2、市本级财政预算草案

  市本级地方财政收入安排280,000万元,同口径增长15%,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74,000万元,同口径增长16.5%;基金收入106,000万元,同口径增长12.6%。剔除落实增值税转型改革、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及部分市级收入下划县区等政策调整变化的影响,市本级财政收入比上年实际完成数仅增长5.7%。

  按现行财政体制计算,市本级地方财政收入280,000万元,加上级财力补助、专款补助和下级上解收入176,301万元,收入总计456,301万元。收入总计减去上解上级支出3,490万元和补助下级支出96,844万元,市本级当年可用财力总额355,967万元。根据《预算法》收支平衡的规定,相应安排支出355,967万元,比上年增加14,530万元,增长4.3%。其中:一般预算支出249,967万元,比上年增加2,651万元,增长1.1%;基金预算支出106,000万元,比上年增加11,879万元,增长12.6%。在安排支出中,人员支出104,702万元,占29.4%;公用支出8,072万元,占2.3%;项目支出243,193万元,占68.3%。项目支出中新增灾后恢复重建专项资金7,312万元,新增促进经济增长专项资金3,000万元,新增对县区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和激励约束考核财力补助2,000万元。

  以上市本级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查批准。

  此外,按照市人大常委会的要求,今年增加了提交市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审查部门预算的单位数量。现将市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已经审查的市农牧局、市教育局等十部门的2009年度部门预算(草案)提交大会,供代表参阅。

  (二)2009年财政工作重点

  2009年,全市财政工作的重点是“三保障、两狠抓、一压缩”。

  1、全力以赴保障经济止滑提速

  充分发挥财政宏观调控作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扩大投资、拉动内需,努力实现经济止滑提速、爬坡上行。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促进经济恢复性增长。在整合安排原有各类产业发展资金的基础上,市本级新设立促进经济增长专项资金3,000万元。着力发挥好投资拉动作用,兑现重大产业化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财政激励政策,完善投资和收益分享机制,创新政府投融资管理体制,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创造条件,创新机制,上下联动,加快旧城改造步伐,推动炳二区、炳三区建设,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加大争取政策、资金和项目的奖励力度,进一步调动各级、各部门积极性,齐心协力争取上级支持。继续做大筹融资平台,完善担保体系,落实奖励政策,努力缓解企业融资难等问题。

  推动农村改革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市本级安排农林水事务方面的支出10,987万元,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11.5个百分点。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支持高标准、高技术、高品质、高效益特色农业基地建设。把农业基础设施恢复重建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农田水利、农业生态工程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完善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和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扩大覆盖范围。积极推进农产品食品安全体系建设。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支持农村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和米易县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增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较大幅度增加农业补贴,及时兑现中央强农富农的各项补贴政策。整合支农资金,健全投入机制,通过财政补助、民办公助、投资参股等政策措施,带动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三农”。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安排工业发展专项资金2,200万元和兑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资金2,800万元,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推动工业布局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促进企业技术更新,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能力。安排近6,000万元支持园区发展和兑现园区财政体制政策,大力促进钒钛产业园区和其他工业园区发展。引导企业技改资金、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以及节能专项资金等更多地投向钒钛产业,倾力打造“中国钒钛之都”。

  支持第三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设立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落实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加大融资支持力度,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大力促进房地产、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中介服务、信息服务等服务业的发展。市本级财政将旅游业发展资金增加到1,037万元,比上年增长20%,支持倾力打造中国阳光生态旅游度假区。

  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落实好招商引资奖励政策,支持县区招商引资。出台跨县区水电水利项目税收分配办法,维护各方利益,促进水电水利项目加快实施,拉动经济加快发展。严格执行调整后的市以下分税制体制,兑现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和激励约束考核政策,调动县区政府发展经济、增收节支的积极性,进一步缓解县乡财政困难,促进县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想方设法保障灾后恢复重建

  灾后重建是2009年全市财政保障的重中之重,必须按照全市灾后重建的总体部署,切实抓好财政资金和政策的落实。一是研究制定恢复重建分年度财政筹资方案,争取上级支持,落实各级筹资责任。市本级预算内安排灾后恢复重建专项资金7,312万元,大力支持城乡居民住房、学校、医疗机构和道路、桥梁、水利等基础设施灾后恢复重建。二是创新投融资方式,综合运用税费减免、财政补贴、财政贴息等政策手段,带动社会资源参与重建。三是加强对灾后重建资金的监管,规范资金使用范围,坚决防止挤占挪用,确保重建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3、不遗余力保障民生民本投入

  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加大公益事业和公共服务的投入,建立健全保障民生的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和完善城乡居民收入正常增长机制。及时足额兑现各项惠农补贴政策,促进农民增收。切实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水平,落实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标政策。及时兑现未休年休假酬金和疗养经费。进一步完善公务员津贴补贴制度,执行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推进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提高村社干部误工补贴标准。足额兑现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其他各项政策,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二是完善保障性住房政策机制。支持棚户区改造和采空沉陷区治理。研究制定保障性住房支持政策,多渠道筹集资金,采取实物配租、货币补贴等形式,进一步扩大廉租住房保障范围。通过落实财税政策、完善配套设施等措施,继续推进经济适用房建设,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的住房难问题。

  三是建立健全教育优先发展投入机制。市本级安排教育支出26,681万元,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8.4个百分点,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在落实好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的基础上,执行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政策,支持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

  四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和促进就业联动机制。积极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五险合一”模式,支持发放社会保险卡,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妥善处理好原城镇集体企业职工和返城知青参加养老保险问题,完善救助政策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支持实施更加积极的社会保险政策。实施就业促进政策,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和公共就业服务制度,支持稳定现有就业岗位,加快城乡就业服务网络建设,落实小额担保贷款贴息、就业培训补贴等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积极促进就业再就业。

  五是建立健全医疗卫生事业促进机制。继续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落实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加快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六是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保障机制。市本级安排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1,550万元,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6.4个百分点,重点用于支持企业科技创新、钒钛关键技术研究、科技人才和先进技术引进、重大基础科研项目等,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七是建立健全巩固“双创”成果长效机制。加大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强化城市公共服务功能;继续支持攀钢等企业污染治理、节能减排;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力度,大力支持“创模”工作,巩固“创卫”成果,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增强城市魅力。

  同时,建立文化、体育、广电等其他社会事业发展的稳定投入机制,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4、千方百计狠抓财政收入征管

  加强与税务部门的协调力度,科学预测税源,不断完善收入征管和监控机制,依法征税、应收尽收。继续规范非税收入收费项目和征缴管理,探索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加强政府非经营性资产管理,增强政府统筹财力的能力,提高公共资源使用效率。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按照省政府要求,逐步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内管理。

  5、坚持不懈狠抓体制机制创新

  完善绩效考评工作,建立考评结果的运用和激励约束制度。加强项目库建设,探索项目支出滚动管理模式。探索建立财务数据大集中监管系统,完善公务卡制度,规范职务消费行为。积极探索国有资产、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的有效管理方式,扩大非税收入执收单位管理系统使用范围。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将预算内、外资金安排的采购项目编入年初部门预算,逐步扩大定点协议采购实施范围。扩大投资评审范围,提高投资评审效能,努力降低投资成本。健全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评价的财政监管流程。

  6、精打细算压缩一般项目开支

  2009年,我市支持经济发展、灾后重建、保障民生等刚性支出大幅增长,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按照省政府和市委要求,各级、各部门要树立过紧日子、过苦日子的思想,厉行节约,勤俭办事,共渡难关。一是市本级日常公用经费压缩5%。二是大幅度压缩会议、出国、政府采购等一般性经费支出,其中会议经费压缩10%,出国经费压缩30%,政府采购专项资金压缩40%。三是严格控制党政机关楼堂馆所建设,严禁超面积、超标准建设和装修。四是严格控制党政机关信息化建设项目,促进资源整合,避免重复建设和损失浪费。五是加大一般性项目清理力度,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在保障重点项目的基础上,压缩一般性项目支出。

  各位代表,今年的财政收支形势十分复杂,全面完成财政收支预算,任务艰巨,意义重大。我们将在市委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本次大会作出的决议,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齐心协力,求真务实,为圆满完成2009年财政收支预算和各项财政工作目标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