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人民政府网站 站群 今天是:

攀枝花市财政局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财政预决算

关于攀枝花市201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发布时间:2011-05-27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0

  

    关于攀枝花市201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书面)

    —2011年2月21日在攀枝花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市财政局局长   刘德顺

  

    我受市人民政府的委托,向大会作攀枝花市201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请予审查,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全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及主要工作

  去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全市上下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提速增效、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认真执行市八届人大五次会议的决议,坚持把“促发展、保投资、扩消费、惠民生、抓收支、强管理”作为财政工作的重点,克服困难,主动作为,全面完成了预算收支任务,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全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10年,全市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1,071,039万元,其中按照现行财政体制规定属于中央、省级收入506,150万元。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实际完成564,889万元,占调整预算的100.3%,同口径增长16%。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87,841万元,占调整预算的100.8%,同口径增长19.4%。按财政部规定口径计算,全市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15.9%。

  2010年,全市地方财政支出实际执行944,605万元,占调整预算的99.1%,同口径增长12.6%。其中:一般预算支出750,766万元,占调整预算的99.5%,同口径增长13.7%。

  根据快报数据,2010年全市财政收支试算平衡情况是:地方财政收入564,889万元,加预算外调入资金和上级补助收入376,201万元及上年结余收入15,321万元,收入总计956,411万元。收入总计减去当年财政支出944,605万元、上解上级支出2,813万元后,年终滚存结余8,993万元,实现了收支滚动平衡的目标。

  (二)市本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10年,市本级地方财政收入实际完成293,405万元,占调整预算的100.1%,同口径增长11.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81,050万元,占调整预算的100.2%,同口径增长15.2%。按财政部规定口径计算,市本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12.1%。

  2010年,市本级地方财政支出实际执行413,219万元,占调整预算的99.5%,同口径增长9.9%。其中:一般预算支出311,832万元,占调整预算的99.6%,同口径增长11.8%。

  根据快报数据,2010年市本级财政收支试算平衡情况是:地方财政收入293,405万元,加上级补助和下级上解收入381,778万元及上年结余收入4,667万元,收入总计679,850万元。收入总计减去当年财政支出413,219万元、补助下级支出261,771万元和上解上级支出2,813万元后,年终滚存结余2,047万元,实现了收支滚动平衡目标。

  上述预算执行数据在决算编制汇总和结算事项办理完毕后,还会有些变化,届时再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

  从全市和市本级预算执行看:在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减收增支因素叠加的情况下,财政收入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财政支出结构继续优化,重点保障更加有力,预算执行总体良好。

  (三)全市财政主要工作

  1、把握基调,促进发展成效显著

  巩固农业基础,推进新农村建设。全年安排农林水事务支出58,041万元,同口径增长23.9%,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8个百分点。一是整合使用支农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资金,重点推进了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二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实施了大竹河水库、农村道路、农村生态环境等一大批建设项目,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三是组建农业担保公司,充分利用财政补助、贴息、奖励等方式,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扩大特色优势产业基地规模,促进了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四是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力度,重点实施了扶贫连片开发项目,提高了贫困群众的生活质量。五是及时启动抗旱应急保障机制,加大抗旱救灾投入,把旱灾的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

  强化工业支撑,推动经济提速增效。整合各类工业发展资金116,400万元,用于园区建设和产业发展。一是以钒钛产业园区建设为重点,通过体制补助、专项安排、银行贷款、争取上级支持等多种方式,加大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的投入,园区的产业聚集能力有了很大提升。二是按照“6+2”产业发展规划,设立新能源、钒钛产业和机械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快新兴产业发展,进一步优化了产业结构。三是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重金属污染防治、危险废物处理、企业污染源治理和淘汰落后产能等,促进了企业的清洁生产。四是加大对中小企业支撑平台的投入,发挥金鼎担保公司和金源创投公司的作用,全年共为96户中小企业担保融资142,353万元,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难题。五是完善企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及时兑现了工业经济上台阶、非公有制企业奖励、资源综合利用等各项财税优惠政策,大力支持工业企业的发展,实现了企业增效、财政增收。

  发展第三产业,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全年安排第三产业发展资金5,860万元,用于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发展。紧紧围绕打造中国阳光生态旅游度假区的目标,支持了景区景点建设、“阳光花城”宣传、“欢乐阳光节”举办,旅游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紧紧围绕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积极争取中央、省的扶持资金,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编制,实施了粮食物流中心等项目的建设。通过财政资金的引导,直接带动6亿多元的服务业投资,优化了全市的经济结构。

  支持县域经济,提升县区发展能力。通过完善市以下分税制财政体制,健全市对县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和激励约束考核机制,激发了体制活力;继续做好扩权强县试点工作,县域经济增势强劲。2010年县区财政收入同口径增长23.6%,占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48.1%,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县区财政的自我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加大投资力度,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一是抓住国家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机遇,努力争取上级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全年共获得各种专项补助243,428万元,同口径增长23.5%,同时,完成了6亿元企业债券的发行工作。二是继续加大对重大项目的投入,有力推动了成昆铁路新线攀枝花段、丽——攀高速公路攀枝花段等项目的建设。三是争取外国政府、国际金融组织和国内政策性银行的支持,多方筹集资金,重点推进了道路交通、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项目,为全市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突出民生,财政保障更加有力

  深入实施民生工程,解决群众现实困难。全市共筹集十大民生工程资金224,257万元,比上年增加109,893万元,同口径增长96.1%,主要投向群众关注的就业促进、扶贫解困、百姓安居工程等方面。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通过争取银行贷款、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等多种方式,重点解决了群众住房困难和中小学校舍安全两个突出问题。2010年,仅上述两项工程就投入资金98,603万元,占十大民生工程资金总量的44%。

  综合治理城乡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以“五十百千示范工程”为载体,以“花城打造”为抓手,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全年各级财政共投入资金21,827万元,推进了城乡交通、环卫设施、绿化亮化等项目建设,支持了“五个一”工程,整治了城乡集贸市场,实施了城乡风貌打造,城乡环境日益优美,特色鲜明的“阳光花城”已初步形成。

  完善基本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全市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22,273万元。一是落实就业促进政策,推动创建创业型城市;新设立创业促进就业专项资金,完善了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发挥促进就业小额贷款担保公司作用,全年发放贷款7,263万元;落实“五缓四降三补贴”政策,减轻企业负担,增加了就业岗位。二是全力做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市低保标准,兑现困难群众的临时价格补贴,提高了社会保障水平。三是建立国家基本药物补偿制度,完善医疗救助政策,有力支持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广大群众共享了改革发展成果。

  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全年用于教育支出116,530万元,同口径增长21.6%,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5.7个百分点。按照教育优先发展的方针,继续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落实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大力推进中小学“校安工程”和“安保工程”建设,深入实施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免学费等工作,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全年用于科技支出7,585万元,同口径增长19.6%,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3.7个百分点,重点支持优势产业技术攻关,提高了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同时,加快广播电视“村村通”、公共文化体系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保障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的开展,支持了省第十三届少数民族运动会的顺利召开,促进了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落实各项分配政策,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一是兑现了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农机购置补贴、退耕还林补贴、家电和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以旧换新等补贴资金13,897万元,既增加了城乡居民收入,又拉动了内需。二是安排石油价格补贴资金7,615万元,对公交、农村客运、出租车等运输行业进行补贴,减轻了石油价格上涨对特殊行业的影响。三是实施了市县机关津贴补贴第二步规范工作,同步提高了事业单位人员待遇,兑现了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人员的绩效工资。通过落实各项收入分配政策,促进了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3、抓住关键,体制机制不断创新

  推动预算管理改革,促进财政科学精细管理。一是试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完善了政府预算体系。二是制定了预算外收入纳入预算内管理的实施方案,为规范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创造了条件。三是建立了转移支付预告和支出进度定期通报制度,推进了预算的均衡执行。四是认真清理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债务,规范其融资行为,确保了财政的稳健运行。五是强化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规范了财政资金的管理。

  深化国库管理改革,实现财政资金使用安全。加强对实有资金账户的监管,逐步将预算单位的资金账户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启动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系统,对财政资金支付实施在线实时监控。全面推进公务卡制度改革,完善市级公务卡支付管理系统,并开展部分县区的改革试点工作。

  健全收入征管机制,确保财政收入应收尽收。面对严峻的收入形势,坚持以组织收入为中心,明确收入目标责任,强化重点税源监控,努力抓好个人所得税、契税、土地增值税等税种的征管。同时,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及时组织土地出让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等重点非税收入入库,确保了全年收入目标的实现。

  推进财政支出改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一方面,强化政府投资评审,全市共评审各类项目448个,审减资金45,218万元,审减率为16.6%,降低了政府投资成本。另一方面,强化政府采购监管,全年政府采购节约资金8,266万元,节约率为14%,有效降低了政府采购成本。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创新财政投入奖补方式。在继续做好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三项改革的基础上,全面启动了5个县区的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多渠道筹集财政奖补资金1,516万元,引导社会投入3,315万元,实施奖补项目106个,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开展了乡村公益性债务的审计锁定工作,为化解乡村公益性债务、解决基层的困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完善全程监控制度,提升财政资金管理水平。一是开展社会团体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促进了“小金库”专项治理长效机制的建设。二是对全市扩大内需和灾后恢复重建、强农惠农等专项资金进行了重点检查,累计检查资金30亿元,确保了专款专用。三是推动“阳光财政”建设,通过政府信息平台、新闻媒体等形式,对涉及民生的农业、教育、科技、卫生等支出事项进行了公示,全年仅市本级就公开资金103,313万元,财政信息公开有了新的进展。

  各位代表,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的认识到,当前财政运行中还有不少困难,主要是:财源基础不够稳固,收入增长乏力,支出增长迅猛,收支平衡压力巨大。这些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积极应对,努力增强财政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2011年财政预算草案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正确分析今年的财政经济形势,科学编制财政收支预算,对于开好局、起好步,保持经济社会良好发展势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财政经济形势

  从经济层面看,2011年全市经济发展环境总体趋好,但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在有利因素方面,国家将以“积极稳健、审慎灵活”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之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全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省里把“高位求进,加快发展”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基调,继续突出“投资拉动、产业支撑”两个着力点,加快建设一批重大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民生项目,全省经济将呈现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对攀枝花而言,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将攀西钒钛资源开发纳入了国家规划,省里实施的南向发展战略,把攀西地区定位为全省“五大经济区”之一,攀枝花的发展优势更加突出,面临着更加有利的政策机遇。这必将推动一批重大项目的实施,加快钒钛资源的开发,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不利因素方面,经济总量偏小、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仍然是全市面临的最大问题;基础条件差、资源环境约束日趋严重仍然是全市发展最大的瓶颈。综合各种因素分析,2011年全市经济预计将继续保持加快发展的态势。

  从财政层面看,2011年全市财政将面临收入平稳增长、支出增长迅猛、收支矛盾异常尖锐的形势。具体讲,在收入方面,品叠各种增减因素后,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将保持11%左右的增速。一是全市经济发展的预期目标为13%以上,经济的快速发展将为财政增收奠定基础。二是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内管理、实施煤炭资源税改革、提高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征收标准等政策调整,将促进收入增长。三是强化建筑行业所得税、车辆通行费等收入征管,将增加财政收入。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煤炭资源整合抑制产能释放、增值税转型影响更加明显、一次性收入消失等因素,将导致地方财政减少收入。在支出方面,今年的增支因素较多,突出表现在:一是兑现各项分配政策,将增加人员支出。二是确保教育、科技、农业等法定支出增长,将增加财政支出。三是推进重大交通建设和城市新区开发,将需要大量投入。

  (二)预算草案

  2011年,全市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市委八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以财源建设为中心,以支出结构优化为主线,以深化财政改革为动力,努力提高经济社会发展保障能力,确保实现“十二五”发展良好开局。

  1、全市财政预算草案

  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安排626,325万元,同比增长1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430,075万元,同比增长10.9%。

  按现行财政体制计算,全市当年可用财力总额831,196万元。根据《预算法》收支平衡的规定,相应安排支出831,196万元,同比增长9%。其中:一般预算支出634,946万元,同比增长9%。

  2、市本级财政预算草案

  市本级地方财政收入安排321,000万元,同比增长9.4%,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01,850万元,同比增长11.5%;基金收入118,800万元,同比增长5.7%;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350万元。

  按现行财政体制计算,市本级地方财政收入321,000万元,加上级财力补助、专款补助和下级上解收入220,231万元,收入总计541,231万元。收入总计减去上解上级支出   和补助下级支出99,465万元,市本级当年可用财力总额441,766万元。根据《预算法》收支平衡的规定,相应安排支出441,766万元,同比增长7.1%。其中:一般预算支出322,616万元,同比增长7.1%;基金预算支出118,800万元,同比增长6.9%;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350万元。以上市本级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查批准。

  按照市人大常委会的要求,现将市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已审查的市农牧局、市教育局等15个部门的2011年部门预算(草案)提交大会,供代表参阅。

  三、2011年全市财政的重点工作

  今年全市财政要围绕抓住“两个重点”、强化“三大保障”、健全“四个机制”开展工作。

  (一)以财源建设为中心,突出抓好“两个重点”

  坚持在财源建设中,突出“投资拉动、产业支撑”两个重点。

  支持重大项目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大好机遇,通过财政安排、争取上级支持、向国内外金融机构融资、发行企业债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强力推进交通大通道、城市新区等关系攀枝花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一是把握我市构建区域性次级交通枢纽的有利时机,推进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为重点的对外大通道建设,支持国省道改造和农村公路建设,不断完善城乡路网。二是围绕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加快推进沿江快速通道西区段、炳仁路、龙箐大桥至密地大桥连接线等城市畅通工程建设;全力支持城市新区的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的储备整理,不断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高城市支撑能力;大力支持森林城市和生态市创建工作,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三是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做好重大能源项目、重大资源勘探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规划和储备工作,争取得到国家更多的支持。

  培育壮大优势产业,为全市发展提供支撑。继续增加对产业发展的投入,市本级全年安排产业发展、园区发展和环境治理等各类专项资金19,600万元,全力促进优势产业加快发展。一是运用财政体制、政策、资金等多种手段,加快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园区承载能力,力争将钒钛产业园区上升为国家级园区,县区工业集中区升级为省级园区,推动产业集约发展。二是集中资金,制定政策,大力提升矿业、钒钛、太阳能、机械制造等产业发展水平,壮大产业规模,促进优势产业发展;切实加大对物流、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和旅游业的投入,优化发展环境,努力提高第三产业占全市经济的比重。三是通过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支持攀钢、钢企、攀煤等骨干企业启动一批影响力大、带动力强的项目,为全市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撑。四是继续发挥金鼎担保和金源创投公司等平台公司的作用,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快速发展,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五是坚持“财力下倾”的原则,健全激励约束考核机制,鼓励县区自我发展、自求平衡,增强县域经济的总体实力,推动县区间的协调发展。同时,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促发展,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以优化支出为主线,着力强化“三大保障”

  坚持在优化支出结构中,强化“农业发展、社会事业、民生工程”三大保障。

  切实增加农业投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市本级全年安排农林水事务支出17,576万元,同比增长14.7%,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9.8个百分点。设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并以此为平台,整合农业综合开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等涉农资金,引导吸纳社会资金,强力推动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抓住国家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以水利和交通建设为重点,支持大中型水库、渠系配套、农村道路、农村能源等项目的实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大对现代农业的投入,继续做大农业担保公司,支持“台湾创业示范园”建设,壮大龙头企业和农民专合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继续推动二滩水库淹没区扶贫连片开发和民族新村建设,完善扶贫开发机制,增强贫困地区发展能力。

  加大社会事业投入,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一是支持教育优先发展。市本级全年安排教育支出49,282万元,同比增长17.5%,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12.6个百分点,重点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范围,推动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支持发展高等教育,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努力实现教育全面发展。二是大力推动科技事业发展。市本级全年安排科技支出5,743万元,同比增长13.7%,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8.8个百分点,主要用于支持关键产业技术攻关、钒钛资源综合利用、专家院士培养、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创建等,提高全市的自主创新能力。三是全面推进创建国家级创业城市,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城镇低收入家庭就业;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做好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和新农保试点扩面工作,落实养老保险提标政策,支持“金保工程”和社保卡等平台建设;认真执行城乡低保政策,加大对困难群众的救助力度,切实保障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需要。四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基本药物补偿制度,提高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改善公立医院和基层卫生机构医疗条件,加强卫生应急能力建设,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五是推进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支持群众性文体活动的开展,继续实施广播电视覆盖工程,积极促进计划生育、民防、档案、哲学、社会科学等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保障民生民本投入,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围绕群众关注的突出问题,努力提高公共保障能力。一是着力改善住房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加大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推动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及煤炭采空沉陷区治理,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缓解群众的居住困难。二是着力美化城乡环境,深入推进“四化工程”和“五十百千示范工程”,支持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人居环境,打造宜居城市。三是着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全面落实各项分配政策,推动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及时兑现各项强农惠农补贴,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

  (三)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建立健全“四个机制”

  坚持在深化财政改革中,建立健全“增收节支、财政运行、上下联动、财政监督”四大机制。

  建立健全增收节支的常抓机制。一是继续实施收入目标责任管理,明确征管责任,完善考核办法,落实考核措施;健全财政收入征管机制,加强对重点税源的监控,加大建筑企业所得税的征管力度,改革车辆通行费、水保规费等非税收入征管方式;搞好预算执行的动态分析,实现财政收入“以旬促月、以月抓季、以季保年”,确保均衡入库。二是继续落实各项节支措施,努力压缩一般性支出,从严控制公务接待费、因公出国经费、公务购车用车费等支出。继续控制党政机关楼堂馆所和信息化建设项目,避免重复建设和损失浪费。通过增收节支,在保运转、保重点的同时,确保全年收支预算平衡。

  建立健全财政运行的高效机制。一是在2010年试点的基础上,正式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提高预算的完整性和透明度。二是不断完善国库集中支付运行机制,着力推动国库动态监控系统建设,继续扩大公务卡改革范围,进一步发挥国库集中支付的制度优势。三是完善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和协议供货制度,优化政府采购流程,努力降低采购成本。四是加强财政投资评审队伍建设,完善评审机制,提高评审质量。五是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考评,修正评价办法,健全评价体系,拓展评价范围,改革评价方式,用好评价结果,突出考评实效。通过制度机制的完善,确保财政运行规范高效。

  建立健全上下联动的协调机制。一是把握重点,加强配合,多渠道、多途径争取上级专项资金支持,加快全市重大项目的实施。二是统筹兼顾,多管齐下,加大对均衡性转移支付和地方政府债券的争取力度,切实缓解财政收支矛盾。三是完善政策,创造环境,建立有利于资金、项目和优惠政策争取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

  建立健全财政监督的长效机制。以提高监管实效为重点,注重整合力量,注重全程监督,注重事前控制,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体系。扎实抓好社会团体和国有企业“小金库”治理的整改落实,努力构建运行规范、管理科学的长效机制。积极开展部门决算审签制度试点工作。切实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监督检查,扩大“阳光财政”公示范围,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认真组织开展机关事业单位财务收支轮查和会计信息质量检查,规范财务管理,严肃财经纪律。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的财政工作意义重大而深远,我们要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落实本次会议的决议,抢抓机遇,克服困难,团结一致,开拓进取,为实现全年财政收支预算目标,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而努力奋斗。